对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09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12-18   浏览次数:4234次   【字体:


崔迎春代表:

您好!您在乌鲁木齐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应急救护宣传教育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乌鲁木齐市应急救护宣传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09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应急管理部等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多层面、多途径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形式,广泛普及急诊急救知识,向社会公众宣传急救的必要性和基本知识技能,提高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形成正确急救需求观念营造良好氛围。卫健委、红十字会、应急管理局等相关部门采取各种途径和形式进行宣传,增强大众应急救护能力。

一、增强意识和能力方面

一是市卫健委、各区(县)卫健委、院前急救各网络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利用医院公众号、电子屏、抖音、义诊活动、健康讲座、微信群、微博、派发手册等线上线下方式,结合新媒体广泛宣传急救科普知识,不断向社会公众推送、传播急救知识,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培训群体涵盖医护人员、监所、企业职工、社区群众、高铁公交车站、汽车站、大型酒店等人员。

二是市急救中心将应急救护内容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包括宣传册、海报、视频等,通过散发宣传片、发布公众号等方式开展宣传,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宣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使公众能够轻松获取相关信息定期组织应急救护宣传教育活动,如知识讲座、技能培训、模拟演练等,提高公众对应急救护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够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技能。

三是市红十字会深入推进应急救护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五进活动通过制作视频、现场授课、开展应急救护比赛等进行应急救护宣传,包括海姆立克急救法老人、小孩误吞异物而导致呼吸道异物阻塞的情况出现骨折、外伤等意外事故基本处理能力

四是市红十字应急救护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场景式+情景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开展群众性的灾害预防、逃生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满足公众的自救互救需求,开展培训、讲座、体验等活动。该中心还指导区(县)红十字应急救护教育工作,培训志愿者参与救护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市民特别是社区居民和青少年的整体安全意识和素质,提高防范技巧和救护技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五是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多渠道、多层级开展系列活动,在公园、企业、学校、社区(村)、公共场所等现场设置展台、发放宣传品、举办展览展示、开展文艺演出、有奖竞猜和VR现场体验等,通过多种方式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消防安全知识、防灾减灾救灾常识等安全科普知识和技能。

二、制定规范和制度方面

一是市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每年制定详细的应急救护宣传教育计划,明确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 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以保证确保宣传教育工作有序进行和达到实效性。

二是各区(县)卫健委借助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定期对辖区内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义诊、公众宣教等方式开展宣传培训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机关等五进活动通过派发手册、普及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现场急救基本技能指导居民正确处理突发疾病提高民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教育部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和基础教育课程,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如利用社团活动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

三是市红十字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章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十字会条例》等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学校和易发生意外伤害的行业和人群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的现场救护;提高应急条件下的应急救助能力和水平。根据红十字会总会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扎实推进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行动,积极推广在学校配备急救箱、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有效增强校园救护服务能力。

四是2023年市红十字会开展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对全市大中专院校、普通高中入学新生进行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9.8万余人次。开展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累计培训师资 5000 余名。全国红十字应急救护示范基地+生命安全体验馆有效运行,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广大市民无偿培训3000余人次。累计建成博爱家园红十字应急救护示范社区”174个,培训志愿者骨干4000余名。在民航、电力、石油等企业和监狱系统开展救护员培训2652人,全市红十字系统开展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60万余人次。

五是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在每年6安全生产月期间,大力开展网络宣传、知识普及、有奖举报等内容,集中开展一系列接地气、促安全、有亮点、贴近一线职工和社会公众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护宣教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提升员工安全技能

三、投入资金和硬件设备方面

202311月由自治区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购置的2000AED已在乌鲁木齐市域内完成配置工作,包括警务站、机场、体育场馆、电影院、学校、党委政府机关及大型公园、商场、宾馆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位置醒目,橘色外箱,有AED标识,人员培训工作持续开展中;市红十字会在人员密集公共场所投放AED及应急救护一体机172024年,新疆红十字基金会计划在乌鲁木齐的景区、公园、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捐赠投放200多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进一步提高AED在我市公共场所的有效覆盖。

四、建立培训机制方面

一是中国医师协会于20228月下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年版)》,新标准将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内容和专业内容,在内科、急诊、全科等相关专业中进一步强化了重症医学、急诊急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培训要求。医疗机构按照相关内容对住院医师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以缓解急救队伍人员不足情况,充实院前急救队伍。

二是由市卫健委牵头,组织自治区、市急救质控中心主办单位承办,加强急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救人员执业资质,尤其是院前急救能力的相关培训,储备院前急救专业人才。

三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积极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学习,通过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方式,加深医护人员对急救技能的理解和记忆;积极推进和加强部门联动、社会协同,邀请三甲医院急诊科专家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场所开展急救培训,培训基本的心肺复苏和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技能;发挥党员干部带头学急救、敢施救的模范作用

四是各区(县)积极探索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志愿者队伍,选派优秀救护员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发挥志愿者队伍间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实战演练、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交流救援经验,传受急救技巧,提高应急救护队伍的整体水平。利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大课堂,定期向市民开放、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学习机会,向群众普及医疗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五是市红十字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辑出版的《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标准(试行)》《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师资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工作手册(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分别从机构、师资、培训3个方面加强救护工作的标准化建设,规范救护师资管理,统一教学大纲、考核标准与发证管理等。2023“5·8”世界红十字日及“5·12”全国防灾减灾周期间,举办各类应急救护培训1万余人次。174个应急救护示范社区、红十字示范校园、天山大峡谷景区救护站等,开展紧急避险、灾害逃生、应急救护培训宣教3万余人次。

六是市安委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总工会积极开展应急和安全知识技能比武竞赛活动,采取理论知识测试和岗位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层层竞赛选拔安全和应急能手,通过竞赛评比表彰,检验和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急救技能以及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应急救护技能水平和能力。

市卫健委将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应急救护常识的推广和普及,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扎实推进应急救护行动,有针对性地为辖区不同群体提供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发展壮大急救救护员队伍,倡导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社会风尚,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全民急救水平,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对以上答复,如有意见,请及时告诉我们。



      2024525日   


联系单位:乌鲁木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联系:徐芬       联系电话:2351070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